2025年9月,上海网警披露的一起诈骗案引发全网震动:骗子冒充电商客服,以“取消自动续费”为名诱导市民开启屏幕共享,仅用12分钟便转空百万存款。
这并非孤例——从电商平台的虚假销量到求职简历的学历造假,从地方政府GDP的“注水”到科研论文的数据篡改,数据时代的阴影正以指数级速度蔓延。当一个人的消费记录、社交关系、健康信息甚至生物特征都能被伪造或窃取时,“人”正在退化为数据集合体,而真实的个体反而成为数字躯壳下的幽灵。
屏幕共享:百万存款消失的12分钟
上海警方还原的诈骗链条令人不寒而栗:骗子首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会员信息,精准报出姓名、订阅服务及到期时间,制造“官方客服”的假象;随后以“系统故障导致自动续费”为由,用“每月扣款888元”的恐慌话术迫使受害者急于处理;最终以“指导操作”为名诱导开启屏幕共享,实时监控支付密码输入过程,甚至通过后台篡改转账限额完成资金转移。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中,受害者的数据——从会员信息到支付习惯——全部成为攻击者的武器,而本人却沦为被动配合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这并非技术漏洞的偶然事件。2024年某电商平台曾爆发“幽灵订单”丑闻:黑产利用爬虫技术伪造百万条虚假交易记录,导致商家误发货物损失超2亿元;2023年某高校教授被曝论文数据造假——其团队通过AI算法篡改实验图像,使错误结论成为行业“标准”。当数据可以随意被制造、篡改甚至销毁时,基于数据构建的社会信任体系正在崩塌——电商平台的五星好评可能是刷单产业链的产物,求职者的名校学历可能是PS软件的杰作,就连政府发布的GDP增速也可能藏着统计局的“美颜滤镜”。
数据即人:被解构的现代身份
哲学家福柯曾说“权力制造知识”,而在数据时代,这句话被改写为“数据制造身份”。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由微信好友数定义,消费能力由芝麻信用分衡量,职业价值由LinkedIn履历背书,甚至健康状况都浓缩在智能手环的睡眠数据里。当这些数据被篡改,个体身份便陷入存在主义危机: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发现自己的考勤记录被HR私自修改,导致年终奖归零;某女性求职者因招聘平台算法歧视,简历中的“已婚已育”被替换为“高风险离职倾向”;更极端者如2024年美国深伪(Deepfake)诈骗案,骗子用AI合成逝者声音向家属索要“赎金”,彻底模糊了生死界限。
这种异化在金融领域尤为残酷。上海百万存款诈骗案中,受害者不仅失去财富,更面临信用体系的崩塌——骗子利用共享屏幕获取的身份证信息,可能已在其名下注册多家空壳公司、申请数十笔网贷。当个人数据成为可交易的商品,当生物特征如指纹、人脸都能被3D打印复制,传统意义上的“身份盗窃”已升级为“身份灭绝”——受害者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证明“我是我”,而加害者早已将数据复制品投入黑暗市场循环利用。
数据战争:看不见的生存博弈
数据时代的生存法则正在改写。某反诈中心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国屏幕共享诈骗涉案金额超47亿元,受害者平均年龄从2020年的58岁降至39岁,高知人群占比从12%飙升至37%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数据素养的缺失正在成为新时代的“文盲危机”——即便精通区块链技术的程序员,也可能因不熟悉银行APP的“屏幕共享防护”功能而倾家荡产;即便担任企业高管的精英,也可能因无法识别“自动续费”话术中的逻辑漏洞而陷入骗局。
应对之道在于构建“数据免疫系统”。个人层面需树立“数据主权”意识:为银行卡设置单日转账限额,关闭非必要应用的生物识别支付功能,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;企业层面应建立“数据伦理委员会”,对算法模型进行偏见审计,拒绝使用来源不明的用户数据;政府层面则需完善《数据安全法》实施细则,将“数据篡改罪”纳入刑法,对泄露公民信息的平台处以营收10%以上的罚款。上海网警推出的“屏幕共享防护”功能之所以能阻断83%的诈骗电话,正是因为其通过AI实时分析通话内容,在用户开启共享前自动切断连接——这种技术防御与法律威慑的结合,或许才是对抗数据异化的关键。
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,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,从纸质档案到云端数据库,人类对数据的掌控从未停止。但当技术赋予我们创造数据的能力时,也悄然埋下了毁灭的种子。上海百万存款诈骗案不应被视为孤立事件,而应成为整个社会的警钟——在数据即人的时代,守护数据就是守护生命本身,因为每一次数据泄露、每一笔虚假交易、每一篇造假论文,都在将我们推向“数字躯壳”的深渊。
保宇配资-配资港股一览表 今日大盘-按天股票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